跳到主要内容

12

七 帝须弥勒经1

八一四

尊者帝须及弥勒曰:

    「耽溺淫欲者2     我师语其害

    闻我师教已     我等学远离」 (一)

八一五

世尊曰:「弥勒!

    耽溺淫欲者     即已失我教

    又彼行邪道     此为非圣法 (二)

八一六

    出家尝独行     后淫受用者

    放恣于世间     驾兽劣凡夫 (三)

八一七

    彼所存名声     称誉皆尽失

    比丘见此事     应速学舍断 (四)

八一八

    诸思惟所袭     贫困者费思

    闻人叱责声     如斯人悄心 (五)

八一九

    诸人所叱责     作诸刀剑行

    此实大贪求     沈潜于妄言 (六)

八二○

    贤者名声高     独行有决意

    若染淫邪行     恼如愚钝者 (七)

八二一

    牟尼于前后     已知此遇患

    独行宜坚行     淫行勿受用 (八)

八二二

    唯应学远离     诸圣最上法

    不应思己胜     则有近涅盘 (九)

八二三

    绝无行恶行     牟尼不顾欲

    能渡瀑流者     贪欲者所羡」 (一○)

帝须弥勒经竟

注 1 依注所示:有帝须与弥勒二友同出家,弥勒自初即勤勉修行;帝须则,遭长兄之丧而归家,受亲戚之劝遂还俗。世尊游行路过帝须所住村庄弥勒同帝须来世尊前,一如本经初偈所询述,世尊对之说本经。本经相当义足经卷上弥勒难经(大正藏四、一七九a以下),本经注之故事与弥勒难经之因缘故事颇多类似,但叙述内容则大异其趣。更与本经相应之梵文断片,亦于中央亚细亚地方被发现。此断片亦含有如弥勒难经之因缘故事情节(JRAS.1916,P.711)。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Maha-niddesa PP.139-160。

2 以下本经各偈可参照义足经卷上(大正藏四、一七九b以下)。

八 波须罗经1

八二四

    只此有净彼等说2     诸他之法无清净

    依此其处彼说净     各自真理广住着 (一)

八二五

    彼等欲论入众中     见他为愚互敌对

    依止自师彼议论     赞赏自说说为善 (二)

八二六

    会众之中行论者     欲使赞赏心挂念

    败北之时心悄然     彼探缺点怒毁訾 (三)

八二七

    诸审判者评彼论     汝为毁失败北者

    悲泣忧愁劣论者     彼今凌我心悲叹 (四)

八二八

    诸沙门间生诤论     得意失意此诸人

    见此论议应舍离     赞赏利得不生利 (五)

八二九

    又或会众中论述     就其论述受赞赏

    如意所期有利得     为此喜笑彼贡高 (六)

八三○

    贡高乃是彼害处     而彼为慢过慢言

    见此过患不可诤     诸善巧者谓不净 (七)

八三一

    犹如勇士食王禄     如求敌士举唤声

    勇士彼至讨论处     与彼已无可诤事 (八)

八三二

    执取恶见为诤论     只称此为真理者

    汝告彼等虽论生     此处无汝敌对者 (九)

八三三

    然以恶见行破军     彼见诸见不相违

    波须罗汝有何得     彼等最极无可取 (一○)

八三四

    今日更因汝寻求     以意思议诸恶见

    与除遣者合步骤     如是汝又不能行 (一一)

波须罗经竟

注1 依注所示:有波须罗普行者,彼谓:「我为阎浮洲第一论议者。」而向世人挑战论议。因与舍利弗论议败北,为学论议法而于佛教中出家,并自以为颇有所得,然后再回归外道,又再声言欲与佛教徒论议。舍卫城人因其豫告再与佛教论战,诸人为听论战而来集聚。波须罗于论议中,竟不能发一语,世尊遂为群集大众而说示本经。本经与义足经卷上勇辞梵志经(大正藏四、一七九c)相当。本经注之故事与勇辞梵志经之因缘故事其旨趣虽相似,但叙述内容则大为不同。又与本经相当者有大智度论一八(大正藏二五、一九三b)及中亚发现之梵文断片,均含有如义足经之因缘故事。其故事均与勇辞梵志经及本经注相异。而大智度论与梵文断片,则相互类似。梵文断片每行有三分之二已磨损、已不可能作完整之比较。其中由大智度论所出,其它不存之Mrga-sirsa(鹿头语)当可推知两者之类似情形(JRAS.1916.P711)。梵文之断片之第五叶,应置于第一叶与第二叶之间,此第五叶正与本经之因缘故事部分相当。有关此点,乃系梵文断片整理者Hornle之误。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见Maha-niddesa PP.161-180。

2 以下本经十一偈相当于义足经经卷上(大正藏四、一七九c以下)。又在大智度论卷一八(大正藏二五、一九三b)中有五偈与本经相当,两者虽有类似之点,但各偈中则不可能对比。

九 摩健地耶经1

八三五

    「爱贪不乐三魔女2     我对淫行已无欲

    粪尿秽身作何为     连触其足皆不欲」 (一)

八三六

    「诸多帝王所寻求     如斯女宝汝不欲

    任何见戒与勤劳     汝说活命有生起」 (二)

八三七

世尊言曰:「摩健地耶

    我从未有如斯说     诸法取着我确知

    诸见过患不取着     省察内寂为我见」 (三)

八三八

摩健地耶曰:3

    「一切遍计见决定     汝对此等不取着

    尊师所宣内寂义     慧者云何作此说」 (四)

八三九

世尊曰:「摩健地耶

    依见依闻及依智     依戒依行不言净

    无见无闻及无智     无戒无行不言净

    放弃此等无取着     不依寂有斯为净」 (五)

八四○ 

摩健地耶曰:

    「依见依闻及依智     依戒依行不言净

    无见无闻及无智     无戒无行不言净

    我思此为愚迷法     诸人依见乃解净」 (六)

八四一

世尊曰:「摩健地耶

    汝今依见续重问     汝为取着陷迷昧

    内寂绝不见微想     故我说汝为愚迷」 (七)

八四二

    诸人思念等胜劣4     彼等依此起诤论

    对此三者不动摇     于彼可谓无等胜 (八)

八四三

    我说真理何须论     汝说虚妄又何诤

    等与不等不思念     彼之诤论又何关 (九)

八四四

    舍弃窟宅无标榜5     牟尼于村不亲昵

    诸欲空无不重视     异执人等不与论 (一○)

八四五

    远离世间游行所     取着恶见不与论

    犹如水莲棘茎莲     如出污泥而不染

    牟尼论寂无贪求     世间诸欲无染着 (一一)

八四六

    吠陀达人依见觉6     彼不参与不至慢

    虽依业闻不被导     不为诸着所牵引 (一二)

八四七

    以想离贪无系缚     慧解脱者无有痴

    执想与见众人等     冲突者彷徨世间」 (一三)

摩健地耶经竟

注1 依注所示:世尊为化导摩健地耶婆罗门夫妻,由舍卫城来至拘楼国之调牛聚落。摩健地耶婆罗门见世尊身具金色光明,摩健地耶思念:「我女之身亦有金色之光,国王求婚我尚不与,今以我女配与有光色之世尊当属最为适宜。」想及此处,心中大为欢喜,立即归家,使其女盛装,与妻一同伴女来至世尊住处,请求世尊娶己女为妻,世尊乃为彼等说示本经。此一因缘故事亦出于AA.I.P.435ff DBPA.I,P.199ff。与本经相当之经,在义足经卷上及摩因提女经(大正藏四、一八○a以下)。本经注之故事与摩因提女经之因缘故事两相比较,本经之注为详细,两者颇为类似。又与本经相当之梵文断片,虽亦有如摩因提女经之因缘故事,但与本经或义足经等,则更为不同,当与Divyavadana P.515ff 之故事较为相近(JRAS.1916.P.715f),亦可参照说一切有部毘奈耶卷四七(大正藏二三、八八六b)。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见Maha-niddesa PP.181-209。

2 本偈被引用于AA.I,P.437,DhpA.III,P.199;UDA-P.383。与本偈类似之偈,可参见有部毘奈耶卷四七(大正藏二三、八八六c)。以下本经之各偈可参照义足经卷上(大正藏四、一八○b以下)。

3 以下至八四一偈之四偈与其相当者,被引用于大智度论卷一(大正藏二五、六三c)中。

4 本偈以少许不同,出自S.I,P.12。汉译相当之偈,可参见杂阿含一○七八经(大正藏二、二八二a)。别译杂何含一七经(大正藏三、三七九b)、瑜伽师地论卷一七(大正藏三○、三七○c)。

5 本偈被引用于S.III,P.9;P.12。汉译相当之偈,可参见杂阿含五五一经(大正藏二、一四四b、c)。

6 「吠陀达人」(Vedagu)为得须陀洹道等四圣道智之人。

一○ 死前经1

八四八

    「如何见者与戒者2     云何称是寂静者

    瞿昙沙门最上人     请受我问示我等」 (一)

八四九

世尊言曰:

    「身坏以前离爱着     前际过去不依止

    于中称计无烦恼     彼对世间不重视 (二)

八五○

    无有战栗亦无忿     不作夸大无后悔

    无掉举者语真言     彼实慎语为牟尼 (三)

八五一

    心对未来不系着     回忆过去亦无忧

    诸触之上见远离     不为诸见所诱导 (四)

八五二

    心离执着无诡诈     既无羡望亦无悭

    不作傲慢无嫌恶     更与两舌亦无关 (五)

八五三

    于无爱好成无漏     而与过慢亦无关

    以是柔和具应辩     无妄信无贪离贪 (六)

八五四

    欲得利者非是学     于不利得亦无怒

    心无违和自寂静     对于爱味无贪求 (七)

八五五

    常为有舍亦有念     不思他人等于己

    世间无胜亦无劣     彼无增盛诸烦恼 (八)

八五六

    彼于一切无依止     于彼有乃至非有

    彼知诸法为无依     是故渴爱亦无存

    有与非有俱不实 (九)

八五七

    彼对诸欲不期待     我言斯人寂静者

    系缚于彼不存在     于彼能度诸系着 (一○)

八五八

    彼无妻子无家畜     田地器具亦无有

    彼乃无我无常见     断见非我亦不得 (一一)

八五九

    凡夫沙门婆罗门     贪廉之行苛论彼

    彼于贪等皆不顾     对诸苛论彼不动 (一二)

八六○

    远离贪求无悭吝     牟尼虽对于得胜

    或等或劣皆不论     无别不至妄分别 (一三)

八六一

    彼于世间无所有     更亦无忧无所有

    彼于诸法皆不至     彼实可谓寂静者」 (一四)

死前经竟

注1 依注所示:本经于诸天大会之际,世尊受千二百五十人之比丘围绕,以化佛于死前有关所行之事向世尊请益而为解答之说法。与本经相似之经为义足经卷下子父共会经(大正藏四、一八六c以下),本经注释中之因缘故事与子父会经之故事完全同。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参见Maha-niddesa PP.210-254。

2 以下本经各偈可参照义足经卷下(大正藏四、一八七c以下)。

一一 斗诤经1

八六二

    「争斗诤论悲愁悭2     慢与过慢及两舌

    此由何处令生起     冀愿世尊为我说」 (一)

八六三

    「争斗诤讼悲与愁3     慢及过慢并悭吝

    两舌皆由爱所生     争斗诤讼伴悭贪

    争讼生时有两舌」 (二)

八六四

    「爱于世间何因缘     世间诸人皆为贪

    彷徨贪欲何因缘     此为人人所依趣

    意欲成就何因缘」 (三)

八六五

    「爱于世间欲因缘     人于世间生贪欲

    彷徨贪欲之因缘     此为人人所依趣

    意欲成就欲因缘」 (四)

八六六

    「欲于世间何因缘     决定所见何处生

    疑妄语沙门说     此诸烦恼何处生」 (五)

八六七

    「世间可意不可意     此为近依因欲生

    于诸色见有无有     人以世间为定见 (六)

八六八

    忿与妄语及疑惑     此等诸法有二者

    可不可意发生时     疑惑者佛之所说

    知法智路为应学」 (七)

八六九

    「可不可意何因缘     何者无时此等无

    有与无有等之义     以何因缘为我说」 (八)

八七○

    「可不可意触因缘     触若无时此等无

    与有无有等之义     以触为缘我语汝」 (九)

八七一

    「触于世间何因缘     又或遍取何处生

    何无之时执无我     何无之时触非触」 (一○)

八七二

    「名色为缘而有触     欲求为缘有遍取

    欲求无时我执无     色无之时触非触」 (一一)

八七三

    「云何行者为无色     如何乐苦而为无

    云何为无对我说     我意欲知其所以」 (一二)

八七四

    「既非想想亦非无4     无想想非无想想

    想想者无想想者     如是行者色既无

    障碍以想为因缘5 」 (一三)

八七五

    「尊师已答我等问     问尊师者冀为说」

    非想非非想处定     谓是人之最高净

    抑或更有其它净」 (一四)

八七六

    「或有贤者持此说     谓是人之最高净

    彼等善说无余依     说灭始是最高净 (一五)

八七七

    知彼依着诸见者     观慧牟尼知依着

    慧者不复归诸有     知解脱者无诤论」 (一六)

斗诤经竟

注1 依注所示:本经之说示因缘,亦如前经。与本经相似之经为义足经卷上之异学角非经(大正藏四、一八○c以下)。但本经注之因缘故事与异学角飞经之因缘讲话完全不同,但以化佛请益之点,则两者相同。本经各偈之逐字语句解释,可参见Maha-niddesa PP.255-284。

2 以下本经之各偈、可参照义足经卷上(大正藏四、一八一b以下)。

3 本偈前半被引用于UaA.P.429。

4 与本偈相当之偈,可参见大毘婆沙论卷四、卷一三七(大正藏二七、一七a,七○六a)及阿毘昙毘婆沙论卷二(大正藏二八、一一c)。

5「障碍」(Papanca)指渴爱与恶见。汉译译为「戏论」。

一二 小集积经1

八七八

    「恶见者遍住己见2     异执自善种种论

    如斯知者能知法     呵责此者非究竟 (一)

八七九

    彼等争论持异执     且言他愚与不善

    彼等一切说自善     彼中何论有真理 (二)

八八○

    不受他人之法见3     愚者劣者贱劣慧4

    彼等遍住自见故     不外愚贱劣慧者 (三)

八八一

    若依自见诤论者     善净慧者具慧者

    彼等所见皆究竟     其中无有劣慧者 (四)

八八二

    相互敌对言愚见     此见如真我不言

    彼等各执为真理     是故见他为愚者」 (五)

八八三

    「人谓真理或如真     言他诸人为虚妄

    如斯异执起诤论     何故沙门不一致」 (六)

八八四

    「真理唯一无有二5     知解自知何诤论

    彼诸恶见称真理     故说沙门不一致 (七)

八八五

    自称为善议论者6     何故种种说真理

    彼多真理闻由他     彼等或由自思择 (八)

八八六

    除去依想诸常道     世间无有多真理

    遍计思择于诸见     而称真理或虚妄 (九)

八八七

    见闻戒修与觉知     依止此等蔑视他

    定立己见心喜悦     言他是愚或不善 (一○)

八八八

    以他为愚之所见     故而称己是至善

    彼说自己是为善     轻蔑于他斯起诤 (一一)

八八九

    过误之见彼成就     狂慢自思为完整

    第一人者意自认     如斯之见为成就 (一二)

八九○

    以他言语为贱劣     彼亦共成贱劣者

    自称吠陀贤达人     沙门之中无愚者 (一三)

八九一

    『我说之外所宣法     违反净法非完者』

    如斯外道作住着     彼贪自见染着故 (一四)

八九二

    『唯此我说乃有净     言余诸法难清净』

    如此住着诸外道     坚持以论自己道 (一五)

八九三

    坚持以论自道者     于兹何以见他愚

    说他愚见不净法     彼自固执于将来。 (一六)

八九四

    自当善量立定见     彼于世间起诤论

    若舍一切决定见     人于世间不固执。」 (一七)

小集积经竟

注1 依注所示:本经说示之因缘与前经相同。与本经相似之经为义足经卷下及猛观梵志经(大正藏四、一八一c 以下)其因缘故事则与本经之注释不同。但于化佛请益之点则相同。本经各偈语句之逐字解释,可见Maha-niddesa PP.285-304。

2 本偈与大智度论卷一(大正藏二五、六○c)之偈或有类似。以下本经各偈可参照义足经卷下(大正藏四、一八二c 以下)。

3 与次之二偈相当之偈,可参见大智度论卷一(大正藏二五、六○以下)。

4 「劣者」(omako),底本中mago(如兽之人),今从Maha-niddese。

5 与本偈作相当思惟之偈,可参见三法度论卷中(大正藏二五、二五a)、大毘婆沙论卷七七(大正藏二七、三九九b)阿毘昙毘婆沙论卷四○(大正藏二八、二九八a)鞞婆沙论卷八(大正藏二八、四七一c)等。

6 本偈前半被引用于Vm.P.497,SA,P.329。